适应气候风险的韧性城市治理双体系建设——雄安新区气候风险适应模式
2023年4期
作者: 李国庆,李紫昂,邢开成
作者单位: 1.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 2.河北省气候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21
摘要:
雄安新区所在白洋淀地区历史上有着多次重大暴雨洪涝记载,未来暴雨洪涝、高温热浪、重度雾霾等极端气候事件增长趋势导致潜在气候风险加剧,应对气候风险的韧性城市建设成为确保新区千年大计的基本任务。建立应对极端气候风险的智能技术应灾和智慧社会应灾“双体系”,是韧性城市治理的基本途径。该研究以雄安新区韧性城市建设为例,在评估和分析未来极端气候风险对雄安的潜在影响基础上,从复杂系统视角把城市韧性分解为结构韧性、过程韧性和系统韧性三个层次:①智能应灾技术体系的结构性技术体系需要重视城市空间韧性规划,筑牢基于流域的自然疏浚系统;确保城市生命线的应对洪涝能力;把防灾能力现代化作为地下城建设的首要标准;健全气象预警信息决策与红色预警“叫应”机制。②智能应灾的过程性技术体系需要建立区域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街区间电力融通,灾中优先保障生命线设备的供电。③智能应灾的系统性技术体系需要建设“一中心四平台”信息分析、决策与联动控制机制,“云上城”与“地上城”“地下城”三城影像联动。韧性城市是可持续的物质系统和制度系统的结合体,智慧应灾社会体系首先要建设以政府为核心、确保城市公共安全的公助体系,实施按时间系列的灾情预判,加大新闻报道透明度和权威度,正确引导社会关切。二是建设以社区与单位组织为核心、确保集体共同安全的共助体系。三是建设保障居民自身安全的个体与家庭自助体系。三体系的规划、建设和运转贯穿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智慧应对尤其体现在公助、共助与自助之间的系统性联系上,实现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的高度融合,在必要的时间为需要的人提供相应的物品、服务,为所有人特别是脆弱群体提供必要服务,超越年龄、性别、职业等差异,让所有人都能够参与应对气候风险的韧性城市的共建、共治、共享。
关键词: 气候风险;城市适应;智能技术体系;智慧社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