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背景下雄安新区雾霾事件的日常生活影响与适应策略
2023年4期
作者: 范叶超,刘俊言,薛珂凝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摘要: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应关注极端气候事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及其适应策略。受多重因素影响,雄安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历来十分突出,其所在的京津冀地区也是中国雾霾事件多发区域。雄安新区设立后,在超常规大气治理下,近年来新区雾霾污染问题有所缓解。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气质量的惩罚效应逐渐显现,加上大规模城市建设,未来雄安新区雾霾事件的发生概率仍然存在。雾霾事件直接扰动日常实践再生产的主要机制包括约束实践的物质要素、缩减实践者群体的规模以及侵占实践开展的时间与空间,并透过实践网络造成更多日常实践再生产的失调或中断,最终导致日常生活的常态运行受阻。该研究利用AHP方法构建城市日常实践雾霾脆弱性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基于该体系对雄安新区的日常实践雾霾脆弱性进行跨城市和跨时间的比较分析。一方面,与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相比,现阶段雄安新区的日常实践雾霾脆弱性最高,突出表现在时空脆弱性和实践者脆弱性两个维度。另一方面,在未来三十年里,随着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以及人口结构的持续优化,预计雄安新区日常实践的雾霾脆弱性将趋于下降:在全部预估情景下,与2020年相比,2035年和2050年雄安新区的日常实践雾霾脆弱性都要更低,且2050年最低。韧性实践的方案适用于提升城市日常生活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适应性,建议未来雄安新区通过加强韧性实践建设来因应雾霾事件。利用适霾技术重构雾霾敏感实践,减少日常实践开展中的雾霾暴露;以社区为单位针对重点雾霾脆弱人群制定应急预案,并提供专门的生活救助服务;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日常实践的数字化转型,培育和推广具有更强时空韧性的数字实践。
关键词: 雄安新区;气候惩罚;雾霾事件;韧性实践;气候适应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