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MIP6情景的中国气候损失评估[浏览次数416]
刘昌义1,史向珍2,杨历3,刘杰4,刘文锴5,史学丽6评估气候损失有助于量化碳中和目标下气候政策的潜在成本和效益。目前,针对中国气候损失评估的研究较少,在评估模型方法、分领域影响机理、数据一致性等方面,不同的研究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结果缺乏可比性。该研究基于简化气候模型构建一个气候损失的综合评估框架,并利用最新的CMIP6情景数据,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中国8个领域的气候损失函数进行修订和校准,量化测算了3组SSPs情景(S...
-
从“城市试点”到“全球治理”:中国新能源治理与碳减排外溢[浏览次数380]
余紫菱,马梦涓,马莉莉探究中国新能源治理实践是否降低了全球碳排放水平、增强全球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2009—2022年全球201个国家以及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新能源治理外溢系列指标,实证检验了中国新能源治理、区域贸易协定环境治理规则(RTA)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讨论了RTA细则、合作群体分布和中美摩擦的效果差异。研究发现:①中国新能源治理具有显著的碳减排...
-
用能权交易制度与低碳城市双试点协同的降碳减污效应[浏览次数398]
孙慧1,2,张学峰1,2,夏学超1,2,杨泽东1,2,祝树森3“双碳”背景下,如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基于2006—2020年中国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衡面板数据,以中国用能权交易制度与低碳城市双试点的逐步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事件研究法考察作为源头控制的用能权交易制度和末端治理的低碳城市试点双环境规制政策对降碳减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①与非双试点城市相比,双试点城市显著提升降碳减污协同治...
-
中国用能权交易制度的有效性及空间效应——来自交通运输部门的经验证据[浏览次数389]
曾庆华1,何凌云2交通运输部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先导产业之一,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为探讨中国用能权交易制度的实施是否对交通运输部门产生节能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该研究以中国用能权交易制度为切入点,基于2005—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和空间计量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评估该制度对交通运输业的节能效果。研究发现:①中国用能权交易制度的实施降低了交通能...
-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提升城市全要素碳生产率吗?[浏览次数333]
郝浩宇1,黄旭辉2,张宁2网络基础设施作为夯实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础,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能否促进经济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尚不可知。该研究首先基于2005—2019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充分考虑技术异质性、松弛偏差以及线性规划不可行性解等问题,结合共同前沿框架下的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以及麦奎斯特-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数测算城市全要素碳生产率,以衡量城市的绿色低碳高质...
-
数字化转型对区域低碳创新的影响:基于资源编排理论视角[浏览次数380]
鲁锦涛1,李振翠1,宋马林2,宋祖昕1数字化转型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开展低碳创新活动提供了新的契机,但现有文献鲜少就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区域低碳创新提供系统解释框架和理论机制。基于资源编排理论,文章运用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对区域低碳创新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在数字化转型对区域低碳创新影响上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考察了数字化...
-
碳交易市场对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影响[浏览次数338]
何艳秋,陶思洁,唐宏,程亚,蓝红星剖析碳交易市场对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影响,对挖掘农业转型着力点,建立市场为主的农业转型长效机制,进而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意义重大。该研究基于中国2007—2021年省域数据,将农业减污降碳和减排增汇置于同一框架,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构造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指数,分析农业转型进程;利用PSM?DID模型和模糊DID估计量化碳交易市场对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影响,并利用DID边际效...
-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下的行业协会商会协同参与[浏览次数339]
杨光1,杨翠柏1,张雪娇1,2行业协会商会作为政府、市场以及社会间的“最大公约数”,是衔接政府规制权、企业经营权与社会参与权的“结构性枢纽”,其治理效能的比较优势为:①相较于政府主体的行政科层局限,行业协会商会凭借行业信息集成能力与专业研判优势,能够突破环境决策中的“信息茧房”困境,形成更具回应性的风险预警机制;②相对于企业的逐利本性,行业协会商会在“利益差序格局”关系中不代入特定的具体微观利益视...
-
新基建能否实现促环保与稳增长兼得——基于成本效应与创新效应的视角[浏览次数336]
刘欣雨,许长新,宋敏剖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否实现促环保与稳增长兼得,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促环保与稳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使新基建实现二者兼得的条件与机制变得更为复杂。该研究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将促环保与稳增长纳入统一分析框架,首先总结了新基建的连通、融合与科技属性,从“成本效应”与“创新效应”梳理了新基建实现促环保与稳增长兼得的理论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