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2060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国低碳城市创新发展论坛召开

2021年11月29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主办协办的“2060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国低碳城市创新发展论坛”顺利召开。论坛由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张九天主任委员、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庄贵阳副主任委员、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工作委员会孙新章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禹湘副研究员、陈迎研究员分别主持。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提出我国到2030年前要实现二氧化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1年10月24日,《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当前,我国正在系统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城市是政策落地实施的基本单元,也是减排的关键区域。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卢伦燕指出,中国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中国城市碳达峰意义重大,城市的管理者应调动各相关方,以创新的方法践行双碳目标。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郭日生副理事长指出,双碳目标是我国城市发展低碳转型的重大机遇,要依靠科技创新寻求系统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引领辐射作用,要加强各方合作,将各领域、各行业、各机构的技术、资金、成功经验与地方实践紧密结合。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社会经济系统性变革,双碳目标本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与化石能源/资源消耗从开始脱钩到完全摆脱依赖。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孙洪总工程师在主旨发言中指出,碳中和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结合中国的碳排放现状特征,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碳中和体系。要依据不同的技术特点与各阶段碳减排需求,来确定中国碳中和的技术路径和发展方向。要重视复杂性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强化碳中和技术与体系的耦合优化与协同增效,构建包括零碳电力能源技术、零碳非电能源技术、燃料/原料和过程替代技术、非二温室气体削减技术、CCUS/碳汇与负碳技术、集成耦合与优化技术的技术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庄贵阳研究员在主旨发言中指出,要深刻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科学政策的内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社会经济系统性变革,是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间关系由相对脱钩到绝对脱钩的转变过程,要尽快缩短从碳达峰走向碳中和的平台期,也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面临几大挑战:第一个挑战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还没有完成,第二个挑战是高比例煤炭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第三个挑战是能源销纳及存储还存在障碍。第四个挑战是深度脱碳技术不成熟、成本过高。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项目经理芦丽莎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全球面临碳排放总量巨大的严峻形势,为了应对气温上升,全球各国家应该协同治理。首先,加快能源绿色转型。其次,技术创新应对可再生能源波动性。第三,多种能源互补利用技术应用创新;第四,提高电网的输送能力,提高特高压线路当中可再生能源占比。同时打通绿色能源生产与消费渠道,建立健全电力市场交易机制,丰富可再生能源利用场景,完善金融支撑体系。

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人类超越“工业文明”向更高级的“生态文明”的跃迁。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研究中心王元丰主任在发言中指出,碳中和目标下,世界各国不断出台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新的能源消费、生产和制度革命将很快到来,促使人类社会告别化石燃料文明。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第一次。过去的四次工业革命,都是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自然演化形成。而第五次工业革命,将是在人类自身目标的牵引下,在人类制度与政策的促进下过渡实现。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项涉及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的系统工程。中共北京市委党校薄凡指出,要消除低碳消费认知偏差,解决低碳消费外部性问题,探究低碳消费的作用机制。低碳消费通过“直接减碳机制”或倒逼低碳生产的“间接减碳机制”助力碳达峰尽早实现,通过将人工与自然手段相结合的“保护机制”推动碳中和进程。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张亚龙院长也从个人、家庭、城市层面递进分享了深圳的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与双碳融合经验。

多目标政策协同,助力城市低碳绿色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樊轶侠研究员从风险分担视角分析了政府碳减排融资机制的创新,并表示政府通过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更好发挥税收对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大力发展绿色贷款、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通过多种政策工具协同发力,对绿色低碳转型成本进行多元化的消化,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地方政府转变行为模式。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冯相昭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要正确理解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协同增效,深刻理解国家长期战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科学内涵。协同效应的经济学内涵即为正外部性,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无论是温室气体还是大气污染物都具有同根同源的特点,协同控制能够降低实现能源安全、改善空气质量、实现碳减排目标综合方案的成本。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刘君言经理在发言中指出,在后疫情时代,“危”与“机”并存,要抓住中国绿色复苏的最佳时期,着力发展绿色低碳关键科技、培育绿色新兴产业,以“一揽子计划”为载体推进经济复苏,以“政策工具包”的理念灵活调整政策供给,将短中期的复苏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衔接并相互促进。

借鉴国际城市气候治理经验与科学的解决方案,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刘金龙研究员对比分析了纽约、东京等特大城市碳排放主要来源、碳减排重难点领域等,并分享了超特大城市气候协同治理的经验及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郑艳研究员强调了碳中和目标下协同推进气候适应的重要性并分享了欧盟主要城市适应战略及措施,提出适合我国大部分城市应对气候变化与适应的协同推进路径。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杨秀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基于自然的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NbS)发展现状及挑战,并表示NbS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新生理念,愈加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将成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措施。

圆桌论坛中,专家就城市低碳发展经验及路径、资源型城市低碳建设、城市运营与管理、低碳城市评估分析进行了分享,并探讨地方及区域就重要部门和行业的减排可行性。
发布日期:2021-12-01